栏目导航
戈运龙律师,理学学士、法学学士,三级律师,安徽省律师协会电子商务和信息网络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法学会会员,芜湖市劳动人事仲裁委员会仲裁员,芜湖六安商会秘书长,安徽皖通律师事务所副主任……
联系人:戈运龙律师
移动电话:13966013630
电话:0553-3801978 
E-mail:gyl518@sina.com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新时代商业街金玺写字楼1601、1602室

关于建筑工程管理创新与技术落实的研究——对基坑边坡塌方事故的成因探索

摘要:

  或许,中国人的思想比技术更需要创新。我国在技术模仿上取得了突兀的成绩,而这类成果在我国建筑工程上的集中反映是建筑工程质量安全问题的凸显。长期以来,我们全盘吸收欧美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模式,技术也几近照抄。在不是最适合我国建筑工程的管理模式指导安全生产技术的落实,其结果是建筑业在行业竞争中逐渐缺失竞争力。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问题是关系到民生与经济的重大问题,它的凸显与上升态势直接反映了我国在管理与技术上的不合理判断与贯彻落实的差距。很多时候,我国在基坑边坡施工这一初始阶段就走上了歧路。《关于建筑工程管理创新与技术落实的研究——对基坑边坡塌方事故的成因探索》旨在对基坑边坡塌方事故这一工程质量问题,结合具体案例与亲身实践,分析其事故原因,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建筑工程管理创新与技术落实的必要性,并结合管理与技术提出相应解决方案。我国的建筑工程与社会一样,都很复杂,而管理的目的是变“复杂”于“简单”。


 

  一、我国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状况概述


 

  1、我国建筑工程总体状况概述


 

  建筑工程是第二产业的重要范畴,而其中的房屋建筑是满足人们生产、居住、学习、公共活动等需要的工程。从房地产业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总体上是呈上升趋势的。


 

  建筑工程和其他工业产品相比较,建筑产品具有体积庞大、复杂多样、整体难分、不易移动等特点,并且同时打上了我国机械化程度低、自然地域气候变化大等特点,使其施工技术复杂,生产流动性较低。


 

  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特别是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工程质量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有的工程粗制滥造,结构留有严重隐患,甚至在施工过程中就发生坍塌。工程质量总体水平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建筑市场混乱、队伍素质较差、企业管理松散、建筑材料质量不能保证等,因此治理工程质量的难度较大。[1]这些反映在建筑工程上的漏洞与问题是我国与国外建筑工程的差别,每年因建筑工程事故受到伤害的人数逐年上升,所引发的国家经济损失也逐年扩大。


 

  我国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表现出极大重视,而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定措施来预防事故发生和保证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将建筑工程放置在法律制度的体系中来完善。可是,我国建筑工程和我国社会一样复杂,它的复杂不仅表现在施工技术的复杂性,也体现在低效的管理模式和人为的“偷工减料”上,后者直接增加了施工技术的复杂性,也是筑工程质量安全的决定性因素。


 

  我国曾在建筑发展史上取得过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伴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我国兴起全国大建房地产的浪潮,数量攀升,而质量却不断下降。我国的建筑工程急需在行业竞争中实现转型,而转型过程中关系到社会各方的利益,这是只有通过实现高效的管理才能够实现的。它的利润巨大,也牵扯到国家政府的利益。它作为产业,在目前事故多发的形势下,我国是希望将其关在“制度的牢笼里”,但也需要注重发挥这个产业的积极性。


 

  2、我国基坑边坡塌方事故状况概述


 

  基坑开挖是土方施工准备工作,它是保证房屋基础能够稳定,它作为建筑工程的最基础活动,与建筑工程质量安全联系最为紧密。基坑开挖时必须保证有及时排除雨水、地面水的施工降水措施,也要有防止坡顶集中堆载及振动等保持土壁稳定的方法和措施,应防止对基础持力层的扰动。基坑开挖是从测量放线开始,直到业主、设计、勘察、监理四方参与的基坑验槽,并报质监站验证,符合要求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这是建筑工程施工第一道严谨的施工工序。而保证基坑开挖的施工的正常进行的重要手段是是基坑支护体系的建立,必须根据基坑周边环境,土层结构、工程地质、水文情况、基坑形状、开挖深度、施工拟采用的挖方、排水方法、施工作业设备条件、安全等级和工期要求及技术经济效果综合全面地考虑基坑支护方案。


 

  基坑支护方案是为了进行护坡,以防边坡发生滑动。而边坡发生滑动将会导致基坑边坡塌陷。这类事故是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常见现象,也即是我们常说的“楼歪歪”、“楼倒倒”。这类事故是近几年来频发的现象,也是民众关注度较高的社会问题。


 

  基坑边坡塌方事故如同悬在人民心中的一把利剑,而因偷工减料而制造的“楼倒倒”、“楼歪歪”、“楼脆脆”以及“豆腐渣”桥、“豆腐渣”防洪堤坝,地铁施工塌方等重特大事故,让社会公众一直处于严重的审“丑”疲劳中。[2]在基坑开挖中存在塌方事故的重要原因是施工单位以不负责任的施工方式以及不完善的管理模式建设工程,他们不仅在偷工减料上发挥作用,更为了保证工期提前而自主地减少必要的施工工序,甚至将基坑支护方案省略过去。


 

  这类事故在新闻、图片上的反映完全是积木的基础倾斜甚至被抽出,而这类现象发生之后的惨剧始终是居民承受亲人的离世、财产的损失。而“楼歪歪”、“楼倒倒”这类社会热点话题并非是空穴来风,它的存在让我们审视建筑施工单位的合理施工,质疑政府监管单位的监督和检验,担忧中国质量问题。


 

  基坑边坡塌方事故是一种恶劣的工程质量事故,它不一定出现在居民住宅,也开始在建筑工程的其他领域萌芽。谁都不愿意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但中国人对于精益求精的工程质量认知并未达到一定高度。边坡塌方这类事故,可以避免,关键是需要严格落实基坑开挖的程序,注重基坑支护方案。


 

  3、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与技术状况概述


 

  管理与技术是建筑工施工管理必不可少的条件和重要武器。建筑工程是由各方企业共同参与的项目,也关系到国家政府执行力的水平高低。很多时候,企业要想是实现长远发展,管理将比技术扮演更显著、更重要的角色。


 

  我国建筑工程的技术与社会一样,共同向着更良好的技术发展。其正在突破传统建筑技术,摆脱单一化的发展趋势,逐步向艺术性和功能性技术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注重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建设,保证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精细化、集成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方向。[3]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是对传统第二产业的转型,使传统建筑业更加符合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尊重和保障人民权益为依托,走高科技建筑技术道路。沿着这样的技术发展方向前进,对于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可是,我国建筑工程在向这类高品质的技术发展方向发展时,存在两种较大问题。一是我国建筑技术不能实现及时创新,二是我们在落实建筑技术上存在较大的漏洞。我国人民在产品模仿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也因此,建筑工程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始终是坚持着过去的施工方案和经验,很多技术措施都挣脱不了思想的桎梏。这样的建筑施工能够保项目的暂时稳定,但长期发展,注定会使建筑产业走向没落。而是否落实建筑技术是工程质量事故发生的直接诱因。技术和相关配套方案的切实履行,是避免施工质量事故的最主要力量。可是,我国不少建筑施工单位在这基本要求上都难以完成。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蔑视制度”的因素,而如今的社会道德风气在相对自由的情况下情感逐渐战胜理智,对于社会制度的维护越发缺少了群众基础。而制度的建立、完善以及贯彻实施的全过程中,管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筑企业中,掌握了管理的先机,便就掌握了龙头企业的地位。万科、万达等国内房地产顶尖企业正是在创新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开始了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战略摸索。


 

  制度规章是一个“正式组织”的成熟标志。现代企业看见的管理对象是一个“组织”,而组织是一个非人格化的制度性框架,所以,管理就走向了公正公开、一视同仁的制度化管理;但是,中国传统商业看见的对象却是“人”,每一个人都是千差万别、独一无二的特殊个体,所以,管理就走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式的特殊管理。[4]这类事实也同样反映在建筑工程管理上。建筑施工单位的管理更呈现出对单位个人的督促,却很少站在企业和制度的高度上实施管理。我国在管理模式上的欠缺折射出我国人民思想转型的失误。我们时刻抱着邓小平改革开放时期的企业建设,而从本质上忽略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涵,传统建筑行业走上了管理模式缺失和缺乏创新管理的思维。


 

  建筑工程本质上属于第二产业的范畴,由于其本身与市场联系不紧密的特点,为实施和创新管理模式,贯彻和创新制度体系增添了难度。而我国人民抱残守缺的根深蒂固的思想为实现全面解放,而这一切在建筑工程上的凸显是建筑企业竞争能力的缺失,而为了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只能通过偷工减料和减少相关措施来赢取更大的利益。


 

  建筑工程可以通过落实和创新建设技术,通过实施和创新管理模式来实现工程质量的精益求精,此时却走上了工程质量的另一种极端。


 

  二、我国基坑边坡塌方事故案例简介


 

  1、基坑边坡塌方事故举例——南京“楼歪歪”和宁波5年内3次塌楼事故


 

  (1)南京市鼓楼区姜家圩52号,一幢6层高的住宅楼,由于年久失修,整幢楼向一边倾斜,随时有倒塌可能。同时,表面的混凝土被风化,经常有人走在楼道上,被突然落下的混凝土砸伤,而此时这栋住宅楼由于其“产权不清”,而使其出现了无人问津的局面。鉴定结论显示,姜家圩52号楼存在多处安全隐患。为此,南京市房屋安全鉴定处提出3条整改意见:对整幢楼进行纠偏;对墙体预制板进行加固;对房屋大梁进行加固补强。目前,街道已为这件事做了预案,一方面继续积极与南京起重机械厂沟通,另一方面,让所在社区每天派人前往观察,尤其是雨天,一旦发现险情,立即组织居民疏散,到附近宾馆暂避。[5]


 

  (2)宁波5年内3次塌楼,宁波三幢楼房均建立在上世纪末八十年代初,而开放商均为政府背景,建筑商均已转制,责任主体待查。在事发前,楼房具备反映多项质量问题,均处于问责处理中。不同的是,一居民楼粉碎性倒塌,一居民楼垂直性倒塌,一居民楼倒塌。在奉化市房管中心一份4页的“在册危险房屋安全汇总登记表中”,前3页共记载着奉化市一共35处危房,其中“D级危房”危房12处,其余为“C级危房”。2012年4月4日,浙江奉化一幢建成仅20年的住宅楼,发生“粉碎性”坍塌,目前事故已造成1死6伤,小区居民被迫离家疏散。


 

  “粉碎性”坍塌的背后,是曾经的“样板工程”,曾经的“19年反映”房屋质量问题,曾经的“C级危房”鉴定结果(只需加固,不用搬离)。这是“有猫腻的”样板工程,“不了了之”的居民反映和“害人”的C级危房鉴定。[6]


 

  (3)上述案例中南京和宁波居民住房出现的“楼歪歪”和“楼倒倒”现象都是基坑边坡塌方事故。南京和宁波都是江南多雨城市,并且地下水资源较丰富,而其事故发生的共性原因是年久失修,而事故发生前的共性现象是居民反映情况的驳回或者是求助无门,而事故发生后的共同结果是与政府和建筑施工单位的责任有关,并且都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所存在的不同结果是南京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类现象,并且开始及时采取措施来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宁波的三次倒塌事故都造成了经济的损失和人员的伤亡。


 

  南京和宁波都属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虽然地理条件不利于基坑的开挖和支护,但是,其房屋寿命不应当只有短暂的20年,而其房屋更不应该出现边坡塌陷这样恶劣的工程事故。因此,南京和宁波都要彻底追究倒楼的责任链,需要将调查提级,由上一级政府全面接管,对坍塌房屋的设计、施工质量、错误鉴定的出炉,以及当地政府可能的行政责任做出全面彻底的调查。很显然,这两个例子都存在共同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和施工单位对房屋居民的虚以委蛇,也都折射出政府需要对城市危房作出及时的调整与改进。


 

  2、基坑边坡支护方案举例——南京大观天地MALL和杭州地铁一号线龙翔站


 

  (1)南京大观天地MALL工程位于南京市建宁路300号,静海寺边。工程占地面积较大,开挖深度较深,地下三层。基坑围护体系采用SMW工法搅拌桩内插型钢外加三层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的形式,SMW工法深层搅拌约29米,内插型钢3000t采用24~27米不等规格。该工程从地面负1.6米处插打型钢,标高、垂直度很难控制,型钢插入深。大观•天地MALL以传承历史文脉为己任,导入国际最先进的商业业态,坚持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一运营,为南京市民打造出五星级的休闲购物中心。[7]


 

  (2)杭州地铁一号线龙翔站需要进行的是复杂场地的基坑支护以及施工降水技术存在很大的难点。由于工程地处深厚的软黏土地区,且周边有大量需要重点保护的市政设施,在无法清除原有一层地下结构的情况下,如何顺利并有效地进行基坑围护施工是工程成败的关键。杭州地铁一号线的基坑开挖充分考虑到场地及周边环境条件,根据场地的环境条件,除了地下连续墙“二墙合一”的方案,其他的围护形式没有实施的空间。因此,最后选定的支护结构为0.8m厚地下连续墙结合三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地下连续墙既作为基坑支护挡土结构兼防渗帷幕,同时作为地下室外墙和大部分范围的上部承重结构。同时对地铁设施和浣纱渠进行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还有对原地下结构的处理,包括了原地下室夹层板和地下室外墙的拆除,保证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原地下室底板的拆除,原有工程桩的拆除,对基坑变形进行数值模拟及的得出监测结果。


 

  杭州地铁一号线龙翔站的建设根据周边环境的情况,确定是否有可能先行清障;其次利用原地下室的一些结构来替代,同样可以达到围护的效果,最后整体建宜采取分阶段、分区块的施工方法,有效地确保周边环境的安全。[8]


 

  (3)南京大观天地MALL和杭州地铁一号线龙翔站的建设都是建筑工程基坑边坡支护方案的成功案例。两者都面临着相对复杂的地理区位和土质状况,建设过程同样会遇到需要重点保护的市政设施,他们都作为深基坑复杂工程的支护,都面临着施工降水的问题。


 

  南京大观天地MALL建设的核心词汇是“统一”,它采用钢板桩支撑,当基坑较深、地下水位较高且未施工降水时,采用板桩作为支护结构,既可挡土、防水,还可防止流砂的发生。它的建设是以先进的企业观念来管理,参与建设的人群较广,实现了这个工程的高效管理与有序建设,它将制度定义为“统一”。杭州地铁一号线龙翔站的建设的核心词汇是“细致”。地铁的建设是是复杂工程,又由于杭州城市本身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地理基础条件,在面对施工降水的难点问题上,充分考虑到基坑开挖和支护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将环境保护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充分利用固有设施实现围护,更是有效地管理下实现支护进程的分段有序进行。


 

  南京大观天地MALL和杭州地铁一号线龙翔站的建设都是高新技术与有效管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实现了两者的统一。与之前的两个案例相比,更重视工程质量安全,也更关注建筑工程建设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环境变化,这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管理模式,而前者是一种偷工减料的恶性竞争。


 

  3、个人工地实习调查——以南京市六合区竹镇民族小区安置房二期为例


 

  关于南京市六合区民族小区安置房二期施工安全状况的实地考察主要是从亲身尝试实习,包括施工放线、砌墙等方面实施,并且对工地的安全状况实地考察,掌握关于这个工地安全施工的状况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并且如实反映在报告中。竹镇民族小区安置房二期大多数房屋已经完成基坑开挖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进行第一层的建设,其中大约有2个区正在进行基础建设,一个区正在进行基坑开挖。以下是我个人对基坑开挖和支护方案的发现:


 

  (1)首先,由于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再者由于南京在夏初梅雨天气比较强烈,第一天是雨后的基坑。由于雨水或地面水渗入土中,地下水渗流产生,裂缝中的积水产生,从而引起下滑力增加。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应在基坑内设置排水沟、集水井或其它施工降水措施,降水工作应持续到基础施工完成。而雨季施工时分段开挖,挖好一段浇筑一段垫层。在工地中,我所看到的积水处理方式是直接通过抽水的方式将坑中的积水抽出,这样的效率很慢,同时,由于抽水设施未处理的很完善,一部分水流由于地势再度流回坑中。而有的基坑存在排水井,其质量难以承受水流,有的时候会有水流渗出。


 

  (2)其次,基坑开挖时,应进行测量定位、抄平放线,定出开挖宽度,根据土质和水文情况确定在四侧或两侧、直立或放坡开挖,坑底宽度应注意预留施工操作面。这个工地预留了施工操作面,但预留工作面相对较小。但是,在基础建设时,至少经过两次规模较大的放线和测量定位。


 

  (3)再者,应根据开挖深度、土体类别及工程性质等综合因素确定保持土壁稳定的方法和措施。挖土应自上而下水平分段分层进行,边挖边检查坑底宽度及坡度,每3m左右修一次坡,至设计标高再统一进行一次修坡清底。其实,工地的基坑并不算太深,大约在地面以下1—2m左右,而这个基坑的建设是分段分步骤进行的,也同时进行修坡清底。但是,对于保持壁稳定的方法和措施几乎没有,或者是基础建设过程中增添的。


 

  (4)最后,为缩小工作面,减少土方开挖,或受场地的限制不能放坡时,则考虑基坑支护体系。作为一般基坑,它应当采用的方法是斜柱支撑法、锚拉支撑法、短柱横隔板支撑法、临时挡土墙支撑法等,施工时按适用条件进行选择。而根据其地形地貌,应当采用斜柱支撑,而其中的支护在接近坑底时存在一部分,其余的部分几乎没有支护。


 

  南京市六合区民族小区安置房二期项目是由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人民政府发包,由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作为承包人。为了加快南京市六合区基础设施和“万顷良田”建设,甲方同意乙方竹镇民族小区一地块、二地块、竹镇镇民族小区二期工程、国有林场职工异地安置房、民族小区中心道路建设工程桩基、土建、水电安装、室外道路、管网及道路、桥梁等全部工程的投资,按照甲方的要求建设该项目,并在建成后移交给家访。这类工程作为居民安置房,其楼层差不多有六、七层。根据上述发现,其目前的基坑建设主要存在施工降水和基坑支护等问题。由于南京降水以及地下水资源丰富为基坑开挖增加了难度,但是,施工单位进行了一部分施工排水工作,但很多方方面仍旧很不到位。而基坑支护上未能够充分考虑到周边环境和综合要素,未采用最有效的基坑支护体系。由于其项目位置的偏僻,再由于操作人员师资力量的欠缺,这个工地尽管实现了一定的安全保护措施,但力度仍有待加强。


 

  三、我国基坑边坡塌方事故成因探索


 

  1、基坑边坡塌方事故案例解读


 

  南京和宁波与南京与杭州关于基坑边坡塌方失败与成功的案例,它们从正反两面揭示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共同真理:落实技术与创新管理。


 

  前者的失败案例都是居民建筑住宅,而后者的成功案例都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其参与的人群基数就不是一个数量级别。但是,在规定的设计年限中保证其工程质量安全是所有建筑工程都应当实现的永恒目标。南京“楼歪歪”和宁波5年内3次塌楼事故存在的共同原因是年久失修而导致质量问题暴露出来,而问题暴露出来的社会共同反映是不予理睬,而使塌方事故的存在隐患大体上都是原建设施工单位造成的。


 

  边坡塌方是建筑护坡工程的一大常见病害,边坡设计方案和边坡质量对边坡稳定性起决定性作用,在护坡工程中发生塌方事故的原因多与边坡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暴雨影响、施工方法和施工质量有密切的关系。[9]上述两个案例的城市地理区位导致施工降水排水增添难度,但其地质变动不是很大,故其发生事故的最主要原因在施工方法和施工质量上。这两类工程都存在很大的质量安全隐患,而都是由原建设施工单位的偷工减料和减少相应的防护措施所导致的,而我国社会对于这一类现象未能够实现及时的处理,也反映出国家制度履行的缺失,从宁波奉化市的奉化市便可窥知一二。很多时候,只有当建筑工程事故发生后,社会相关部门才会开始缓慢地进行审查责任。


 

  相反,南京大观天地MALL和杭州地铁一号线龙翔站对于边坡塌方而进行的琥珀工程,采取相对明确的基坑支护体系,而且其所考虑的范围不仅涵盖了基坑本身所存在的因素,还包括了对周遭环境的影响和历史重点市政设施的保护,充分利用固有的建筑设施,来尽量避免基坑开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一正一反,一成一败,一细一粗,在不同的建筑工程上反映出来。他们彼此由于施工方法和施工质量上的成败造成了彼此之间的差距。而这些差距的造成自然地理环境起到一部分作用,更关键的影响是建筑施工单位的低能管理和社会对居民住宅的建设缺乏重视和有效管理。


 

  正如前面所论述的建筑工程企业的“管人制度”,建筑施工单位的整体管理等同于个人管理,企业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来明确个人的工作职责,这样低效的管理是一个弊端,而在更多时候,无法及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企业制度,以及在制度创新的背景下创新技术,这是更重要的原因。而社会对工程质量事故的管理是应当从工程建设开始,而不是当事故发生后的处置。而对这类事故的处置在很多时候也因“产权归属不明而不了了之”。社会和建筑施工单位一样,在很大程度上都无法实现有效管理,归根结底是由于我们始终固守着传统的管理模式,而积极性是需要通过及时创新管理来实现的。


 

  无论在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上的前期预防还是后期对于事故的调查和处理上,无论在技术的落实还是管理的创新上,我们都犯了极大的错误,而这错误是要用经济的损失和人民的生命来作为代价。


 

  2、个人工地实习调查解读


 

  南京市六合区竹镇民族小区安置房二期的基坑开挖和支护体系的建立不能说不存在,只能说不够好,或者是不够完善。这个工地状况也大致反映了全国大多数工地所存在的缺陷。我国在产品质量方面的瑕疵在目前虽然没有完全暴露,但是,长期这样下去,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致命的。


 

  工程质量事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违背基本建设程序、工程地质勘察原因、设计计算原因、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施工管理原因、自然条件影响。[10]而其中的施工管理问题主要是指不熟悉图纸,盲目施工;不按图纸施工;不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施工。这个工地的施工程序是比较符合规范的,放线员会陪同基坑建设和基础建设的全过程,而每天都会有专门人员进行现场监督,但是,其建筑技术始终是遵循传统技术的老路。虽然存在施工降水排水设施,但效果并不是很好。或许,这类工程属于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对工程质量和技术要求不是很高。


 

  而在整个建筑工地的管理上,拥有统一的规定,规定了工地的相关设施的使用规则以及安全帽、衣服的要求,更安排了相应的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了疲劳作业。对于施工安全,工地上的工人践行得完善。然而,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实现,则存在着瑕疵和很不完善的地方。这些未在对建筑单位施工人员体现,但在基坑和基础的建设上体现了。我们沿用了传统建筑技术,也在传统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下进行施工建设。我曾经去过日本留学,在日本东京大学中观察到其图书馆的施工建设,当时也正在进行基坑开挖工程,其在施工场地设置了专门的防护栏。而其中的支护体系也相当严格。日本人在企业管理中形成的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思想,而我们却是在偷工减料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更大的经济利益。


 

  南京市六合区竹镇民族小区安置房二期的工地反映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现实,我国建筑企业在工程质量上不能达到有效的保证,而这一切的根源是中国落实技术上的失误。我们在质量问题上得过且过,主要体现在施工建设的生产效率上。我国具备充足的劳动力,却无法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归其原因始终是管理上的失误。我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建设中的享乐思想演化成为允许瑕疵的存在。而国家将建设中心投放在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上,对居民住宅的质量安全并未体现足够的重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虽然这类工程符合国家规定,但是,其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势必会造成我国人民更大的困扰。


 

  3、创新管理与落实技术关系解读


 

  管理创新与技术落实是所有产业寻求长远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它不仅体现在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更彰显在以建筑业为主的传统工业的转型上。


 

  管理既需要落实,也需要创新;技术既能够创新,也需要落实。但根据对上述案例中基坑边坡塌方事故的分析解读,管理需要放在建筑工程的核心位置,技术需要放在建筑工程的突出位置,即为创新管理引导落实技术。


 

  这类关系并非是无的放矢。从中国国情来看,我国建筑工程的技术与管理都陷入了重大误区。技术存在着能否有效落实和能否及时自主更新技术的难题,而管理则存在着能否采用更先进的管理模式来建立充分调动生产积极性的制度以及能否保证在管理的有效实施。而这些问题在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上的反映是安全事故的频发。不仅是施工建设单个人的原因,也是整个建筑行业的通病,更是整个社会对于建筑工程不合理、不适宜的认知和相关措施。我们在技术与管理上都陷入了怪圈,但是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频发主要原因仍旧是在施工管理原因和施工方案上出现了误差,而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问题暴露得更快。


 

  我们在建筑工程上的小小瑕疵在长期演变下就会成为重大的安全事故隐患。相比之下,日本的地震灾害是全世界最严重的,它们的房屋倒塌和边坡塌陷事故基本上都是由自然灾害造成的。而中国的工程质量事故大多数是人为的结果。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管理及管理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管理在功能、组织、方法和理念上产生根本性变化,呈现出新的管理趋势,表现为信息化渗透企业管理各个层面、创新成为管理的主旋律、风险管理成为未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管理日趋重要、“硬”管理为主向“软”管理为主转化、“没有管理的管理是未来管理的最高境界。[11]而日本在精益求精管理思想上取得卓著成效,中国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这种思想,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追求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更高的质量,但是,中国和日本的国情始终不一样,精益求精不一定是最适合中国的,但是,是符合目前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状况的。因此,需要创新管理。


 

  在中国目前的建筑工程质量状况下,落实技术比创新技术更需要成为重点话题。落实技术是创新技术的基础条件,也是建筑工程大厦的最基本奠基石。落实技术不仅是需要一个人为单位对本职工作专门负责,更要对整个企业、企业、社会、消费者尽责,保证建筑工程在正常条件下不会因为质量问题而出现事故,因此,关系到各项施工制度和技术的落实。创新技术是在落实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和巩固的,但是,中国目前状况暂时存在一定差距。


 

  但是,创新管理需要站在前沿的位置,因为它关系到建筑企业的转型与生存,而创新管理更需要站在技术不断落实的基础上,因为它关系到管理的实施与创新管理的进步,而两者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相互促进将是保证建筑企业实现高效管理和技术革新,不断提升品牌效应和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四、我国建筑工程事故的解决方案


 

  1、落实技术与工程事故的解决


 

  基坑边坡塌方事故是建筑工程事故的一个重要现象,但也能折射出我国在建筑工程领域的问题。而关于基坑边坡塌方事故的技术层面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解决。


 

  首先,建筑边坡防护工程施工期间应当做好土石方开挖与支挡加固工程的有机结合和进度协调,做到“分级开挖、分级支护”,自上而下,开挖一级,加固防护一级,严禁一挖到底再进行支挡防护。


 

  其次,施工降水和和排水是是必须要落实的基坑开挖项目。雨季施工时基坑槽应分段开挖,挖好一段浇筑一段垫层,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应在基坑内设置排水沟、集水井或其它施工降水措施,降水工作应持续到基础施工完成。这些措施必须落实到位。


 

  再者,边坡塌方治理应当针对塌方的特点,,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治坡与治水相结合,合理的有效治理措施。而其中措施最关键的是选择合适的基坑支护方案,应根据基坑周边环境,土层结构、工程地质、水文情况、基坑形状、开挖深度、施工拟采用的挖方、排水方法、施工作业设备条件、安全等级和工期要求及技术经济效果综合全面地考虑。总而言之,是一种较全面的方案选择。


 

  最后,基坑边坡塌方事故始终是以预防为主,整治为辅。基坑挖完后,应组织有业主、设计、勘察、监理四方参与的基坑验槽,并报质监站验证,符合要求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基坑开挖是层层把关,层层设防,每一个细节都是需要经过深思和审视的,对于其质量标准的验收必须严格按照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来进行。


 

  上述的方案总结起来即是对基坑开挖的技术落实,其从测量放线到切线分层开挖,再到排降水和修坡,再到整平和留足预留土层,最后到是施工验收,全过程都是由在建筑工程中扮演各式各样角色的人物对本职工作的敬业、负责与技术水平的提升而实现的,他们在这个工程中细微的失误也都有可能造成大厦的倾覆。一项工程的建设是包括社会在内全体人员的共同职责,也必须以精益求精的思想保证技术的全面落实、高度落实。


 

  工程事故的技术解决方案大致上也与基坑边坡塌方事故的预防相一致,在我国建筑工程中提倡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旨在提高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优化质量管理,改善建筑产品质量,建立质量保证制度,建立质量保证体系,[12]而这一切都是对落实技术的要求。


 

  2、创新管理与工程事故的解决


 

  无论是落实技术,抑或者是创新管理,其目的都是希望能将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但是,创新管理它的覆盖面相较落实技术而言,涉及到包含建筑工程之内的方方面面。建筑工程虽属于第二产业的范畴,但是其发展潜力仍存在较大的空间。而我们管理的实施和创新,其本质目的是通过建立企业与社会的有效制度在充分调动生产积极性的基础上,实现其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对于工程事故的解决,是在指导技术落实下实现的。


 

  首先,我们要创建新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模式,转变监督模式和实现全过程监督,创建预见性、主动性的监督模式,完善工程质量保险机制,实施差别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数字信息化机制,完善质量管理信用评价机制,创新商品住宅竣工验收制度,建立质量投诉处理过程闭合机制。[13]上述机制都是建筑工程企业创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模式的体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方关于质量管理的思想,但是也注重保留了创新精神。在强有力监督制度下,对于施工人员的技术落实具有很大的保障。


 

  其次,建筑企业是与社会相互关联的主体,工程质量事故的频发与整个社会的法律制度与道德风气存在很大的联系。国家社会也更需要站在突出的位置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一定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严格管理从业组织和人员资质,加大监督执法和处罚的力度,加强社会监督与监理企业管理,开展创优评优活动,加强监督人员的业务培训。


 

  最后,对于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预防与整治,不仅要体现在监督体系的建立上,而是要体现在整个建筑企业的有效管理中,其需要更根据企业特点、建筑工程特点、施工地理条件特点、施工人员和组织特点、资源条件、其他竞争企业的发展以及来自社会各方面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影响等多种因素,创新有效的管理,并且保证其能够在企业组织和个人中广泛开展起来,建立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规章制度,从而保证施工个人和组织都能够以昂扬的斗志来从事施工建设,从而预防建筑工程事故的发生。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大舞台,而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是微缩舞台。建筑施工行业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其关于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预防与整治的管理制度的调整、创新、改革与实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我国社会和建筑工程一样在改革开放时期未能够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以致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我们只有通过创新管理来不断理清错误的关系和思想。


 

  3、研究总结


 

  倘若我们缺乏正确的生命意识、安全意识,就会轻率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同时任意草菅别人的生命。[14]建筑工地上,安全措施极为重要,安全责任高于一切。同样地,倘若因为建筑工地上工人的细小失误而造成人民的财产损失和生命伤害,那反而更会是以一种时代错位。在很多人眼里看来,因为人为原因而造成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都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必要的事情。


 

  我国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而这种“复杂”应用到建筑工程上,再加上其本身存在的施工技术的复杂性,其深刻的反映是中国的质量问题。基坑开挖之后是基础的建设,再然后是大楼的建设,中国人在这件事上是故意在挖坑让自己跳下去,而且很不情愿上来。这样鲜明的反差在揭示着我国建筑工程质量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倘若我国想要从这事故的坑中彻底地走出去,就必须重视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很多时候,人们对于建筑工程的思想仍旧是停留在较大型的“建房子”。我们对于建筑企业的概念始终未上升到企业的发展上,企业的管理也停留在“管人”上,而国家也未能提供一个健康发展和公平竞争的建筑产业环境。建筑工程的目标是卓越,大多数外国建筑企业正实现由优秀向卓越的过渡,而我国却正在向背离优秀的方向发展。


 

  基坑边坡塌陷引发的“楼歪歪”、“楼倒到”是我国建筑工程在建设初始阶段发生的重大失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国很多建筑企业在施工建设上不负责任的生产态度,引发了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小小的瑕疵有可能会使中国这栋大厦瞬间倾覆,我们的确需要反思与探索出一条“变革图强”的道路。


 

  一个组织的卓越并不取决于外界环境,而是由睿智的决策和严格的要求创造出来的。[15]睿智的决策是管理,严格的要求是技术,这两者在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上都未得到很好的体现。中国建筑企业虽然多,中国建筑也很多,但却很少在质量上实现卓越的发展。这主要是如何在建筑企业松散的权力结构中推动事业的发展,更如何在权力结构中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实现最佳的个人和组织积极性的调动。这也就是创新管理和落实技术的需要。


 

  创新管理置放在核心的位置,落实技术置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依赖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来建立相应制度,并且依赖制度来实现对施工个人和组织的积极引导,从而保证其在建筑工程质量上的技术落实。这也就是建筑工程实现长远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方案。


 

  我国人民为了实现更快的发展,就开始无法兼顾更好的发展。可是,人民的生命是不能用发展来衡量的。而我们对于改革开放的核心定义也一直是变革与调整。建筑企业之所以陷入质量安全困境,是因为我们继续沿着发展的旧道路前进,而开辟新道路的方式是管理创新,为之护航的是技术落实。

皖ICP备2022000366号

皖公网安备 34020302000219号